养老行业资源品牌库
医养产业最新最热活动
找新闻
现在的位置:首页->找新闻
洪声E评 | 中国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标准:技术治理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3-14来源:洪声E评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这一标准的诞生,不仅是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一次里程碑式突破,更是全球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技术治理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典范。它标志着中国从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跃迁,也为全球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框架和伦理坐标。


从产业话语权到全球治理能力的竞争,中国标准实现价值输出。国际标准的制定历来是各国科技实力与国家影响力的博弈场。此次中国主导制定的养老机器人标准,系统整合了技术融合的新生态,为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搭建起统一的技术“语言体系”。


该标准标志着一次从“野蛮生长”到“精准制导”的产业变革,其聚焦老年用户的核心需求,制定了功能分类与性能分级体系。例如,要求机器人具备“跌倒10秒内自动报警”的紧急响应能力,并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医疗数据安全。


这种“需求驱动型”标准,正在重塑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链。同时,这一标准也体现了从“技术本位”向“人本逻辑”的转向。这不仅是中国在智能养老领域技术积累的体现,更折射出其参与全球治理时的人文视野——技术标准的竞争,本质上是价值观的输出。中国通过这一标准,向全球传递了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技术发展理念,强调技术应服务于人的尊严与福祉。


在老龄化社会效率与尊严的平衡中,提供技术应答。2024年第五届中国老龄社会峰会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生命关怀与尊严保护社会创新——老龄社会研究报告(NO.10)》指出,养老机器人的价值不仅仅是“数字拐杖”的实用功能,更在于其对维护老年群体的社会创新和技术赋权。


标准中关于“健康监测与紧急响应”“家务与娱乐支持”“社交通信辅助”等条款,实质是在效率与人性化之间寻求平衡。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生理数据,既能预防突发疾病,又避免了对隐私的过度侵入;助行设备的设计需兼顾安全性与自主性,让老年人在获得支撑的同时保有行动自由。这种精细化的技术要求,背后是对老年群体“主体性”的尊重——技术不应是冰冷的替代工具,而应是增强人类能力的“延伸之手”。


精准聚焦“银发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与需求,深切关注老年人的福祉,也彰显出社会的整体进步与文明成熟。


在产品输出到生态赋能的产业赛道上刷新中国方案。以往,中国企业多以低成本制造参与国际分工;而今,通过输出技术标准,中国正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产业链的“顶层设计”。


例如,标准中强调的“互联家居环境协同”,实则是对中国智能家居生态的担保,只有具备完整产业链配套的国家,才能主导此类系统性标准的制定。这种“生态赋能”模式,比单一产品出口更具战略纵深:它既为国内企业划定护城河,又通过国际认证体系倒逼行业升级,形成“标准—市场—创新”的正向循环。


按1%渗透率测算,中国2.17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应217万台养老机器人需求,潜在市场规模达651亿元;而国际标准带来的技术壁垒,使国内企业率先卡位全球市场——当前护理机器人已占据46.1%的细分市场份额,优必选、新松等企业通过IEC认证加速海外布局。


依托标准优势,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银发科技”企业,不仅能在经济层面开辟新蓝海,更能在社会层面为全球提供“老龄化危机”的中国解法。


在老龄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真正的技术领导力,源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体察与负责任回应。技术发展在银发产业新赛道上一路疾驰,而中国通过这一国际标准的制定,不仅展示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实力,更向全球传递了技术应服务于人类福祉的核心理念。


未来,随着这一标准的推广与应用,全球养老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发展,而中国也将继续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为全球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多创新解决方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