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医器具、中医康复:安阳国医扁鹊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健康智能手表:深圳埃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养老机器人:江苏艾雨文承养老机器人有限公司
家用多功能电动护理床、家用多功能手动护理床:衡水乐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适老化套房家居:安吉盛臣康养家具有限公司
便携式健康体检一体机:山东上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慢病智能随访系统:山东上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乐湾云”智慧养老立体服务平台:杭州乐湾科技有限公司
健康监测、智能看护:深圳知谱科技有限公司
护栏、坐便椅,拐杖,助行器,四角手杖:衡水成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护理床、 医用固定带、牵引器、坐便椅、助行器、手杖、拐杖:河北帮德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助立走步型机器人/脑卒中康复治疗仪:武汉宝熊科技有限公司
近年来,全球服务机器人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据中国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98.2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168.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92.5亿美元,特种机器人3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1%。
对此,杨广中院士认为,服务机器人目前处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机器人已逐渐从工业、制造业走向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今后也会逐渐走向家用。从量的角度来看,服务机器人的增长非常快。杨广中院士以老年疾病为例,指出患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患者需要24小时护理,儿女、家人会非常折腾,从切身利益而言,医疗、康复与养老将成为未来拉动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此外,杨广中院士指明了机器人创新的两个方向:材料与人机共融。他表示,精密制造实际上与材料关系紧密,比如护理机器人,如果让父母或祖父母穿着外骨骼到处走来走去是不现实的,也不安全。如果从材料方向研究,用智能材料驱动夹克,就会更现实。在这方面,国内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布局。
个性化、小批量、高附加值的制造需要定制机器人的转型升级,而人机共融与工业转型也关系密切。杨广中院士认为,目前的机器人需要自学习,而不是无限重复编程。例如医疗机器人发展初期,大家都从工程角度思考,想找机器人取代医生。但事实上,需要机器与人之间互相学习,改变机器人的运作模式,这需要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等多方面的融合。
欧洲对医疗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早,但产业化落地应用确是美国一马当先。对此,杨广中院士分析认为,每个国家有其发展的特色,比如美国制造技术强,而英国的真正实力在于创新。医疗体制、市场性价比等因素都会影响手术机器人的产业化。从这些经验来看,我国的机器人布局需要考虑跨学科、产业链等多方面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杨广中院士强调,国内布局机器人时,不要老是聚焦在最后一个产品,一定要多关注核心零部件。只有产业链好,最后的产品才能好。我们要学习欧洲的创新意识,美国的产业转化技能,日本、德国的产业链布局与工匠精神,相信加上中国学者与企业家的智慧,在核心部件、医保、法律政策等方面给予试点,医疗机器人将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