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医器具、中医康复:安阳国医扁鹊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养老机器人:江苏艾雨文承养老机器人有限公司
家用多功能电动护理床、家用多功能手动护理床:衡水乐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适老化套房家居:安吉盛臣康养家具有限公司
便携式健康体检一体机:山东上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慢病智能随访系统:山东上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乐湾云”智慧养老立体服务平台:杭州乐湾科技有限公司
健康监测、智能看护:深圳知谱科技有限公司
护栏、坐便椅,拐杖,助行器,四角手杖:衡水成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护理床、 医用固定带、牵引器、坐便椅、助行器、手杖、拐杖:河北帮德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助立走步型机器人/脑卒中康复治疗仪:武汉宝熊科技有限公司
Al机器人理疗解决方案:深圳市德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10月25日,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举行,该中心正式启动运营。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的特点就是突出中西医协同。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的突出优势表现在‘治未病’和‘慢病管理’等方面,同时具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说。
在国家医疗队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北京地坛医院新冠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军表示,此外,中西医结合学科群集预防、诊断、治疗,内科与外科,西医与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与转化,教学与人才培养等系统功能于一体,具备从疾病早期预防到终末期的全过程防治体系和能力。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将以医疗质量安全为根本,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中医文化为引领,打造出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的样板。
让人民群众享受两种医学带来的双重健康福祉
今年7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的通知》,要求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带动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建设与发展。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选择落在中日友好医院并非偶然。周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医院已有38年的中西医协同工作基础,具备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已开展了多个中西医结合门诊、多学科会诊和中西医药物并用等临床服务模式,遴选出了适宜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专业、病种,制定了相应的诊疗指南和方案,建立了中西医协同医疗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多个单学科为主、多学科交融的诊疗平台和名老中医工作室,开展各项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
记者了解到,医院现具备涵盖多个专业、独立设置的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20个,中医科室病床214张,中西医协同类科室病床234张。医院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235名,业已形成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道地药材开发的优势与特色。
“中西医结合潜力巨大。”揭牌仪式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表示,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要坚持以疗效为核心,聚焦重点病种,特别是肿瘤、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创新中西医协作模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中西医两种医学带来的双重健康福祉。
中西医协作模式将如何聚焦慢病管理
周军院长告诉记者,以肿瘤为例,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经过近40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已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方案,针对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由中医、西医、内科、外科,多学科形成综合治疗方案,特别是将中医治疗融入中西医结合方案中,形成对每个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方案。这样,首先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其次,中西医结合可以延长肿瘤患者带瘤生存期;第三,可以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
周军院长与记者分享了一位食管癌病人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案例:这位患者前来就诊时已是局部晚期,进食相对困难,伴有疼痛。医疗团队用中医扶正通膈方联合西医的免疫、化疗,经过3个周期的治疗,基本打通食道,肿块消除。此时再进一步与胸外科合作,通过手术治疗,切除肿块,发现已经没有癌细胞了,形成了完全治愈,即病理性治愈。
“许多循症医学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中医或是单纯西医,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院士说,“当今,世界现代医学从微观走向宏观,而中医从宏观走向微观。中西医相向而行,相互渗透,不仅是技术的简单融合并用,更是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
仝小林院士告诉记者,未来,中心将继续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在治未病和慢病管理方面的优势,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于慢病诊疗和健康管理,全力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高地,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探索医疗机构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综合诊疗模式
周军向记者透露,中心运营后,将遵循“夯实基础,整体布局,先内后外,加强辐射”原则,在组织机构、医疗服务、科学研究、人オ教育、学术推进、产品产业、对外辐射能力七个方面组织力量,迅速而稳步地推动各项工作。
根据计划安排,中心将开展中西医协同理论及思维培训,将中医与西医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整理,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疾病,从“中体西用的中西汇通”到“学术思辨的中西结合”,形成中医与西医的思维融合。
未来,中心还将梳理具备中西医结合诊治优势的疾病、疑难危重病症以及优势环节,加强推进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会诊、中西医联合门诊和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等临床服务模式,形成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制定明确的具有中医类别医师参与的院内会诊、多学科诊疗管理等相关制度和流程。遴选优势病种和特色诊疗技术并制定相应诊疗指南和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中西医协同诊疗流程在院内开展,力求中西医结合在“治未病”、慢病管理、疑难危重病症和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中更好发挥作用。
同时,中日友好医院也将强化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意识,把建立中西医结合发展机制纳入医院章程,并在中西医结合绩效体系中充分体现。通过科学管理手段鼓励和引导提供中医药服务,为全国非中医类医疗机构提供中西医结合绩效考核范式。医院还将强化西医学科与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之间的结合,通过对西医临床学科及医护人员的培训及管理,深化中西医结合模式,为在医疗机构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综合诊疗模式提供借鉴。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将围绕着以人为中心,以疗效为导向,以研究为驱动,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奉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仝小林说。
期待更多青年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加入
据了解,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现有院士两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5人、首都国医名师9人、首都名中医5人、首都中青年名中医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3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教授、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许润三教授担任中西医结合学科群领军人,中心汇聚了张代钊、李佩文、史载祥、张铁忠、阎小萍、李平、姚树坤、金明、张洪春、白彦萍等多领域国内外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还有多名优秀中青年各学科临床和研究骨干,形成了良好的学科人才梯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周军表示,未来,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要继续突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将中心建设成为拔尖人才的聚集地,吸引更多优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加入,并积极调动医务人员科研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有效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